“文化戰士”:出版家梁純夫

梁純夫(1913—1970年),廣東臺山人,民進會員,新聞出版家。曾任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民進中央宣傳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宣傳部部長。
學貫中西一書生
青年時期的梁純夫曾是一位狂熱的世界語推廣組織者。1931年,就讀于中山大學哲學系一年級的他,就開始在廣州文德路60號創辦廣州世界語學會,其優秀的組織才干初露端倪。綠色代表和平愿望,梁純夫便將世界語學會下設的研究小組取名“踏綠團”;學會還舉辦世界語學習班,出版學術刊物《踏綠者》。1931年7月,他在《希望月刊》(漢口世界語學會主辦)撰文呼吁全國的世界語愛好者成立“中國世界語聯合會”。時任校長許崇清在中山大學大行開明之風,梁純夫的世界語學會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并在校園內專門特批了一間小木屋,作為“踏綠團”的日常辦公之所這間小木屋也成了梁純夫的書房兼寢室。大學就讀期間,他在中大刊物《文明之路》《語言文學??钒l表“烏拉撲克語運動”“語言之作用及進化”等語言學文章、譯著10余篇。
掛牌“踏綠團”的小木屋里擺滿各類書刊,以哲學和外文類居多,惹得慕名而來的同學爭相借閱。憑借英語、俄語、世界語等語言優勢,梁純夫在大學期間廣泛涉獵西方哲學各種學說,康德的批判哲學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等德國古典哲學體系引領梁純夫邁入哲學思考領地。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許崇清任中山大學代理校長期間,聘請中共黨員身份的何思敬、鄧初民、肖雋英等學者講授馬克思《資本論》、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學說,對梁純夫影響較大,為他后來成為一名堅定的文化戰士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礎。然而,梁純夫并不滿足于此,因崇尚“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而久慕陳寅恪、趙元任等國學大師之名,畢業后梁純夫選擇到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潛心研究中國語言學、歷史學和中國古典文學,直到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畔的槍炮聲劃破清華園寧靜的碧空。
抗日救亡當前鋒
七七事變后,清華大學等北平高校陸續南遷長沙、輾轉昆明等地繼續辦學。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梁純夫毅然投筆從戎,選擇到抗日一線、位于山西臨汾(后轉移到陜西宜川)的山西民族革命大學主編宣傳抗日救國的雜志《文化前鋒》。梁純夫堅信文化工作可以鼓舞抗戰將士同敵人作戰,同時也可以促使民眾參與到抗戰中,是抗戰的一部分,和軍事一樣重要。從此,梁純夫把注意力轉到了為抗戰服務。在《文化前鋒》的創刊號上,他以《民族革命從辛亥革命到今日抗戰》為題刊文,將全民抗戰上升到中華民族革命的高度,隨后的幾期,他以《中國歷史上反戰思想的分析》《兩年半日本侵華戰爭的代價》等為題幫助民眾客觀冷靜地分析抗戰的得與失;在《湘北大勝的意義》一文中,他興奮地將第一次長沙會戰勝利的喜訊和重大意義告之于眾,鼓舞軍民士氣。
山西民族革命大學屬閻錫山為司令官的第二戰區司令部管轄,起初具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共產黨員杜任之、杜心源分別擔任教務處主任和政治處主任;1939年冬,閻錫山發動“晉西事變”,山西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遭到破壞,山西民族革命大學也在遷徙中逐步轉變成為閻錫山直接控制的培訓班。在這種情況下,梁純夫選擇為抗戰一線做實際工作,到李宗仁任司令官的第五戰區司令部當戰地記者。在梁純夫編著、李宗仁作序的《鄂北會戰》中,梁純夫身臨前線采訪、組稿,從勞軍團的反戰演出到廣西學生軍、朝鮮義勇隊的英勇抗敵,從記錄隨縣正面戰場的血戰場面到參戰將領“包圍與反包圍”的運籌帷幄,宣傳全民抗戰要依靠廣大民眾的力量、眾志成城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
梁純夫目睹抗日將士前仆后繼、赴湯蹈火,也深入民間體察民情。在《隴海車上》一文中,他在火車上對兩名從洛陽輾轉到盧氏縣上學的“洛中”童子軍進行采訪,將淪陷區的學校遷徙、民政救濟、交通受阻、能源和食品短缺等情況,以及抗日軍民同仇敵愾的堅強斗志進行了多方位報道。
時局大勢有灼見
從象牙塔到抗日前線,梁純夫完成了從學者向文化戰士的轉變。1939年后,梁純夫開始用哲學、政治經濟學角度研究戰爭、分析國際國內形勢。1940年至1941年,他在《時與潮》《全民抗戰》《反攻》和《中蘇文化雜志》等刊物撰寫、編譯文章25篇,客觀分析德日戰略意圖和作戰特點、日本國內矛盾、美國援外策略、華北敵后戰爭形勢以及美日沖突的必然性,成功預測了美國直接參戰并在南太平洋與日軍沖突的路徑、焦點。
二戰初期,世界政治格局體現的主要矛盾是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與蘇英中等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矛盾。珍珠港事件前,美國雖尚未正式參戰,但以政治上制衡、經濟上援助等形式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斗爭,其中,滇緬通道是援華的重要路徑,新加坡和菲律賓是南太平洋聯系亞歐的重要節點。從美國的利益出發,如果失去如上其一,勢必導致在東西方兩面受敵。1940年,梁純夫發表多篇討論美日關系的文章或譯著。一篇經他編譯的文章指出,一系列跡象表明美日沖突不可避免。1941年初,梁純夫就此再次撰文指出,“日寇如果再向南進展,無論它先進攻荷印或新加坡或菲律賓,美國必出面作有效的干涉因而爆發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印證了梁純夫一年多來的判斷和預測。
二戰后,作為國際問題學者,梁純夫一度對繼承著戰時國際合作精神而來的聯合國組織產生濃厚興趣并借此對世界和平報以極大期待。1946年,聯合國成立不到一年,生活書店就發行了他的專論《聯合國論》。此后他又相繼發表了《世界和平的序曲: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大會的難題》等文章以及系統介紹聯合國的專著《聯合國》,向國內各界介紹聯合國的職能和運作機制。隨著二戰后美國瓜分殖民地和與共產主義陣營對抗的政治野心日趨膨脹,美國“一方面要積極干涉別國的事情,另一方面卻不允許別人過問美洲的事情”“挾著一個包含21國的‘區域組織’(泛美聯盟)”在11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控制九票之多”“假裝同情小國利益,在聯合國大會中主張限制或取消安理會否決權制度”,梁純夫逐漸認識到美國實際上是在操縱聯合國,1949年發表《美國怎樣玩弄聯合國》一文,一針見血地揭露美帝國主義的霸權行徑。
關于中美關系,梁純夫客觀分析了美國對中國問題的兩面性,指出“美國在中國的利益有兩方面。經濟上美國要把中國變成一個廣大的市場,政治上美國要把中國造成一個(抗衡蘇聯的——作者注)緩沖地”“中國的反動派獲得美國老板的支持之后便生出消滅對方勢力的幻想,因而造成內戰的局面。而內戰持續下去,恰恰又妨害了美國在華的經濟利益。這就使美國當局難于取舍了”。
1946年至1947年間,梁純夫在中共主辦的《文萃》、民進主要成員主辦的《民主》以及《中學生》《世界知識》等進步刊物發表國際問題的文章近70篇,出版專著《反蘇大陰謀》《華萊士的呼聲》《蘇聯經濟新論》,與進步民主人士千家駒、馮賓符等合著《國際現勢讀本》。他還參與了當時國內一場“美蘇矛盾”和“英美矛盾”問題的著名論戰,敏銳地分析指出,當時國際政治的主要矛盾并不是英國老牌帝國主義與美國新興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無論是丘吉爾的“鐵幕”還是美國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都只是帝國主義之間因對二戰果實的分贓不均,或是延緩本國經濟危機的措施和手段,不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動因。而真正危及世界和平、有可能因“冷戰”而轉換成“熱戰”的,是英美為首的新老帝國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主的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陣營兩個體系的根本對立,這種對立形成的國際政治、經濟和軍事現勢才是當時世界的主要矛盾。
梁純夫對世界大勢的真知灼見,即使在7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緊跟中共為民主
梁純夫職業生涯多個節點與1928年在巴黎加入中共的老黨員、我國著名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中國思想史家、教育家侯外廬相交。梁純夫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學時,侯外廬在該校講授“民族革命統一戰線”;梁純夫在中蘇文化協會主辦的《中蘇文化雜志》任編輯時,侯外廬是該雜志主編;侯外廬受中共委派參與上海民主運動并參與編撰《文匯報》副刊“新思潮”,梁純夫跟隨其在該報副刊“新聞窗”任主編,此間梁純夫還在《文萃》《民主》等刊物發表介紹國際社會主義制度、揭露美國獨霸世界野心等多篇時評文章;1948年梁純夫又跟隨侯外廬到香港,一同在恢復出版的《文匯報》副刊“新思潮”工作并一同參加在港民主活動,梁純夫是民進港九分會活躍成員之一,而在港九分會的檔案里也有侯外廬的活動記載。
梁純夫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二戰后的國內局勢,把中國的基本國情放到世界大環境中考察,觀點獨到,立場鮮明。他在1946年撰文指出,“中國問題的復雜性在于,它的半封建性使它成為革命的對象,它的半殖民地性使它成為侵略的對象,而它的國際位置又使它成為爭奪的對象。這三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近數十年來的中國輾轉在革命、戰爭和外國干涉的混亂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后中國本來或有機會成為遠東新民主改革的領導力量,不幸,中國的統治者卻抱著‘恢復原狀’的觀念,漠視世界的進步潮流,拒絕人民的改革要求,而寧可使中國保持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進而明確指出“當侵略者放下武器之后,新民主革命的對象是國內的獨裁統治”。梁純夫在寫給《時代批評》的1948年新年“預言”中預測了國民黨反動派注定失敗的結局,“十萬大鈔的發行,中國人民被投進更苦難的深淵”“我希望那些最初堅持武力解決國內問題因而濫發大鈔的少數人……餓得連十萬大鈔也吞食干凈,于是也就最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西歸或出洋)”。
1948年下半年,中共香港分局對香港工作的相關指示中,除了“撤退國內民主人士、培養干部”外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是“作國際宣傳”。作為民進港九分會的成員,梁純夫積極響應指示,在香港《文匯報》“新思潮”欄目譯文介紹蘇聯等國學者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論述,參加香港各界僑團反對扶植日本工業復興的座談會并在《文匯報》發表專文,在香港《文匯報》《華商報》等報刊發表多篇文章。
為迎接華南解放,1949年2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改稱為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為配合中共接管華南城市等工作大局,在民進港九分會第十二次理事擴大會議上梁純夫提出改港九分會為“華南分會”并籌備“廣東、廣西、福建三省支會”的建議。4月2日,民進總部同意改港九分會為“中國民主促進會華南分會”。1949年7月13日,中共華南分局發出指示,“責成港工委、城委在惠州解放時輸送黨內外干部一千名到東江受訓”,梁純夫與民進華南分會會員陳蘆荻、謝加因、胡明樹等一道參加了東江大鵬灣教導營集訓,隨后在廣州軍管會領導下參與接管廣州。
辛勤誠懇老編輯
“一個認真的國際問題研究者,一個誠懇的出版工作者,一個合格的老編輯”——這是梁純夫的同鄉、同學、著名語言學家陳原對他的評價,“他真正做到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為我們的事業,為我們的文明,而不是為他自己,貢獻出他自己的一切?!?/p>
從山西民族革命大學編輯出版《文化前鋒》開始,梁純夫一生都沒有離開過他鐘愛的新聞出版行業。早在1942年,他任職總編輯的出版社就出版了我國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翦伯贊的專著《中國史綱》(第一卷)。著名文學家胡風主辦的雜志《希望》也是此時出版的。
據不完全統計,1931年至1949年,梁純夫在《文化前鋒》《時與潮》等雜志發表專文和譯作170余篇,出版《鄂北會戰》《反蘇大陰謀》等10部專著,與人合著《國際現勢讀本》。直到1955年至1957年的報刊里還偶爾可以看到他分析國際局勢的文章,如《幾本揭露德國軍國主義復活的危險和禍害的書》《“戰后日本”及其他》等。
梁純夫曾任政務院出版總署翻譯局副處長、人民出版社國際問題圖書編輯室主任、世界知識出版社副總編輯兼圖書編輯部主任等職,為新中國的出版事業付出了大量心血。盡管他在民進中央長期負責宣傳工作,但他從不宣傳自己,以至于很難找到有關他的哪怕只是只言片語的記載。正如陳原對他的評價,“他裝著滿肚子的學問,懷著滿腔憂國憂民的思緒,誠誠懇懇地工作了一生”。至今,他最后任職的《世界知識》雜志仍然是廣大公眾了解外面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
?。ㄗ髡撸褐軡?民進廣州市委會)